读书,是求知。修行,是修养德行。二者貌似毫无关联,实则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读书是修行的基础。其次,修行是读书所要达到的结果。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位大哲学家,可谓详尽论述了读书与修行的关系。对爱读文、史、哲图书的读者来说,经典的文学作品,颇具借鉴意义的历史读物,启人心智的哲学书籍,可以帮助人们明事理、增心智,促进人们的品德修养。即便对爱看自然科学类图书的读者而言,这样的定论,也一样适用。因为,这些自然科学类读物,深刻揭示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解开了复杂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让人们在长知识、增技能的过程中,掌握许多科学道理,并促使人们运用这些普遍规律,去改造自然和社会,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人类也在无时无刻改变着自己。通常而言,读书者的科学素养越高,越把书本中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发挥到极致,给人们带来的福祉、对整个人类的社会贡献,必然就越大。用马克思的幸福观来说,“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一个人用自己的科学知识,给全社会带来了幸福安康,至少说明,他(她)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自然也算得上是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看待读书与修行的问题上,要目光放之长远,力戒短视和功利。也就是说,不能仅满足于看些文、史、哲类的文艺性图书;在增进形象思维的同时,也要广泛阅读一些自然科学类的工具书,以强化我们的抽象思维。这就好比不偏食的人,荤素皆吃,才更容易获得全面营养一样。在读书的问题上,只有做到博采众长,以“杂家”的姿态,去认真审视自己的读书行为,摒弃浮躁和急功近利,让阅读面广一点,让思维的触角延伸得再深一点,让思考的力度再大一些,让阅读的目光再敏锐、再犀利一些……随着阅读面的扩展,对各类知识的把握,必然会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彼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珠联璧合,不断开启阅读新境界,常在我们的脑海中往来交互,碰出智慧的火花,于曲径通幽处,悠然寻找到光明的坦途。如此,收获的不仅是海量的知识,更能赢得精神上的富足,坚持下来,这样的阅读,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广博的阅读,在增强知识储备的同时,潜移默化中也会升华思想,提升精神境界,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高质量、有品位的阅读,会让人们渐渐由“小我”走向“大我”,灵魂世界也由此变得澄澈。当用平生所学,造福他人、造福世界的时候,道德涵养亦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样的读书,这样的修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无论是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是共赢之举。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其实,也应该再续一句,读书是一辈子的修行。看得书越广越深,所得的修行,也会越清越明,让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识大体,顾大局,懂得敬畏,明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
从更广的意义上说,读书求知的过程,究其本质,是在悟“道”。道明了,理通了,心变得平和了,灵魂获得净化了,这不就是最好的修行吗?践行这一理念,会让每一场读书与修行,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怡然走进一个柳暗花明的境地。
链接:
举报电话:0451-87212377
举报邮箱:hlj12377@126.com
微信号:大兴安岭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