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火队员进行三步登车日常演练。 本报全媒体记者 冯剑飞摄
□本报见习记者 陶然
钟表分秒不停,秒针走过86400下,转动1440圈表盘,这是一天。从早上6时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开始,到晚上7时30分,训练、学习、整理内务……紧张、忙碌、充实,这也是一天。近日,记者走进松岭林业局古源林场,近距离了解扑火队员的日常一天。
早上6时,“叮……”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扑火队员迅速睁开双眼,闻令而动,穿上训练服,将被褥平铺工整,如一支支蓄势待发的箭,开启一天的工作生活。这只50人的队伍整体年龄偏大,已过半百的有34人,但他们有一股不输给年轻人的干劲,眼神之中透着坚定,将“一、二、三、四”嘹亮的早操口号喊得响彻云霄。
11时30分,高亢激昂的饭前一支歌响起:“伟大的旗帜永远飘扬,崇高的理想心中闪亮,革命军人忠诚于党,不变的军魂凝聚力量。”歌毕,队员们排队进入食堂,记者在食堂看到,丰盛的饭菜营养搭配均衡,为队员们的体能补充提供了保障。吃饭期间,取餐具、打饭、坐下吃饭,他们这一系列的动作比正常人都要快一些。对于队员们来说,火情不是等吃完饭睡醒觉再发生,他们在平时生活中也在训练速度,争分夺秒就是为了随时出发,奔赴火场。
短暂的午休过后,进行一天重要的必修课——训练。28斤重的风力灭火机、20斤重的油锯、13斤重的地火分离器……打包装备、三步登车、出发驶离……他们在负重中前进,在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中力求快一点、再快一点,千万次的动作已形成肌肉记忆。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来加强体能,为的是在“战场”上能有足够的体力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看着记者跃跃欲试,扑火队员递给了记者一个风力灭火机,可惜使出浑身力气,也只能将灭火机稍稍拿离地面。
“背在身上的灭火机具再沉,也没有身上的责任沉,能守住这一片青山绿水,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是专业扑火队队长韩家辉的心声,也是他的队友们努力践行的初心。自韩家辉18岁来到扑火队,在这里已度过三十二个春秋,黝黑的面庞,粗糙的双手,火场留下的伤疤,都向人们诉说着他的坚守、他的热忱。
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使得他们要克服寂寞,不断充实自己,学习专业技能、扑火安全知识、火场避险知识,为自己不断“充电”。为了让队员们有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2021年营地新修建了图书室与健身房。休息时间,队员们可以选择去图书角阅览书籍或者进行体育健身运动,尽情挥洒着汗水。集中封闭时间长了,队员们难免会想家,思想上有波动,他会第一时间找到队员们谈心,询问队员们的生活工作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同时也将扑火队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队员。
古源林场所在地年平均温度达到零下四摄氏度,绝对最低温度零下四十摄氏度以下,这样的自然条件给扑火大队的训练带来了困难和挑战。自1988年扑火大队成立以来,一代代队员冲锋陷阵,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121419公顷的施业区奏响了一曲履职尽责的“森林卫士之歌”。这些林业人根在林区,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深深地爱着这片森林,盼望着林区的明天更美好,依然向“火”而行。
从第一缕晨光射穿薄雾,照亮莽莽的林海,到夜深人静,伴着森林中呼啸的山风,他们渐渐入睡,这一天在他们紧张忙碌的工作中落下了帷幕。他们扎根在这里,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做着单调的工作。他们很平凡,以致于他们的辛苦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又万分重要,守护着广袤的森林,撑起了青山绿水的保护伞,成为青山的忠诚卫士。
链接:
举报电话:0451-87212377
举报邮箱:hlj12377@126.com
微信号:大兴安岭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