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时候家中盖房的记忆,至今依然是那样的清晰。确切地说来,我所见的房子,是由父亲带领着工匠慢慢地拼起来的。做什么样的房子,房子的主人要有自己的主见,我们乡下有句俗语:七分主人三分匠人。匠人不过是用来实现主人的设计意图的工具。而这拼房子,主要缘于我们兄弟姐妹相续来到这个世界上。每出生一个孩子,就得为他准备一个栖身的地方,像燕子需要有一个窝一样。父亲就是这样想的,也努力地这么做着。儿女多,父亲已经没有能力大规模地兴土木,只能一点一滴地积攒,就是这样不起眼的积攒,居然积攒起了在别人看来很不一般的产业。老房子达到鼎盛期时,大大小小的计算起来,竟有十多间,这在当时的乡村,算得上是一份不多见的家产了。我到现在依旧常常怀念那个诚然有些老旧的大家庭那种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兴旺景象。
十多间房子,折尺形地排开,与前面人家的结合,形成了一个不太完整的四合院结构。最初建房时,父亲不知是不是提前做了这样的安排,肯定这样想过。在房子定型后,我们家差不多成了四乡八邻建房的样本工程。前来取经的人们,没有谁不对我父亲的构思赞不绝口。其实这也难怪,父亲就是一个手艺不错的木匠,鼎盛时期,曾带着几十号匠人修建了乡政府大院。
我成家以后,父亲嘱咐我,老房子年代久了,要重新修建了。那时,已在时兴建楼房了,父亲的设计风格显然派不上用场了。对于盖房,我自然也不敢马虎,和弟弟斟酌了好久,也没少向别人讨教,最终拿出了与老房子迥然不同的设计方案。毕竟,建一次房子不容易。既耗物力财力,又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我们的心血结晶,尽管也有着不尽人意的疏忽,总体看来还是蛮不错的,体面并且有点小资情调,大庭院套着小庭院,次要的建筑衬托着主体建筑,宽敞主楼的前面,镶嵌着形态不同的花圃。可以这么说,一次建房,会使人成熟许多。
看父亲建房,看别人建房,最后我自己建房,我渐渐地有了一些想法:即便是才能非常一般的人,在为自己设计房子时,都会像设计师一样显得有主见有个性,哪儿安排主要的建筑,哪儿是生活用房,哪儿种上什么树,还有通风、采光,不敢有丝毫的疏忽。然而,我终究是一个外行,房子建成后,缺点和不足也暴露出来了,譬如院墙的大门对于汽车的进出是不够方便的,那时,压根就没想过自己这辈子会买得起汽车;再如,当时就没想过要给空调和宽带预留空间,这就叫计划赶不上变化。那时,父亲尚在人世,他给我们提过不少的建议,但基本未被采纳,认为父亲的建议跟不上时代,但我的自以为是没少被现实打脸,当某些缺点验证了父亲的观点是正确的时候,那时,我的确有些惭愧。
建一次房子不容易,为人一场就更不容易了,像建房一样做人,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人生或许会少去许多的遗憾,少去的遗憾就体现在发现了错误后能及时修正,但为人的缺点即便有所发现,改变起来未必就那么干脆彻底。像安排房屋一样安排人生,这不大可能,但大致的方向是应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