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武进
“2009年7月30日:看见一树宽褶囊皮伞,这回彻底认识它,有些红菇极期美丽。今天产生一个新想法:写蘑菇文章时,去年蹲守白鬼伞未果,今年又等,终于目睹它的绽放——一下蹦出来了。在中国,能有几人这样深夜在原始林中守望美丽?”在《山林笔记》中,胡冬林并不是简单笼统将一些鸟兽植物的相关知识呈现,而是身体力行,将他的感受、情趣、审美取向、独特的山林经验融入字里行间,让人读后身心愉悦,感到一种鲜活之美无处不在。
此书是一部日记体散文集,完整呈现胡冬林于2007年5月至2012年10月——这五年时间里,在长白山林区踏查、学习和写作的所见所思。胡冬林坚持每天记录他在山林生活期间的日常起居、写作情况,更重要的是与猎人、山民、鸟兽、鱼虫、蘑菇和花木的故事,体现了他对故乡山水、生态的热爱和珍惜。编辑另册编排《〈山林笔记〉动物、植物、菌类手册》,配以胡冬林亲自拍摄的照片近两百幅,向读者徐徐展现四季长白美丽壮阔又细腻温暖的世界。
胡冬林深深爱着森林中的一切生灵,把自己与自然合为一体。他在2009年7月19日写道:“想起那天有人问我:你认识那么多植物、昆虫、蘑菇、鸟类,有什么用?他的话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以下是我的回答:热爱,热爱森林中的一切!所有的动植物我都热爱,连他们的名字也很美,像一首首诗,一篇篇散文。而那些名称背后的生命已存在了数亿年,每个物种从诞生到今后的历程都是自然的奥秘与奇迹,值得大书特书。”
对森林里的动植物,作者怀有深深的感情,不仅是喜欢,更是热爱,这是一种伦理上的责任感,是一种“生态良心”。他对自然的态度与西方自然文学理念完全一致,他俨然丟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看待事物的观念,从他的叙述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欣喜与欢畅。“忽然脚畔响起吱吱喳喳的尖鸣,原来是两只圆滚滚的棕背打了起来。肩并肩头碰头地互相撕咬,根本不顾身边还有我这么个周身散发着臭汗气味的庞然大物。”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最真实最质朴的诸多细节,触摸到一个生态作家在大自然中的点滴感悟。当在森林中发现寻觅已久的灰树花时,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今天采到一坨七斤多的灰树花。看到时,它沉静地卧在地上,不动声色,呈泥土色,毫不显眼却又让人过目即被打动。脑中惊喜一瞬,马上判断出它是灰树花……兴奋地围着它打转,然后拍照,几次欲采不能,在想与它合影的点子,又趴下闻它的气味,又绕树转圈找最佳角度……两年来苦苦寻觅,没想到骤然撞入眼中,何等幸运!”
对待自然,胡冬林是敬畏的,他始终保持着秉持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去认知每一种生物。“2008年8月30日,午饭毕约王柏老师上山,走过昨天的路线,复习昨天的知识……今天新认识或拍下的蘑菇有以下二十余种:易变裂齿菌、变色杯伞、白红菇、林地菇、多汁乳菇、厚黑层孔(栗黑褐拟层孔菌)……大致能记住的打个红对号,以后再复习,有的真的太难认。顺便了解点可食用蘑菇的特性:如趟子蘑晒干好吃,生长规律为圆形蘑菇圈,有强烈的冲鼻子淀粉气味;木蹄(木蹄层孔菌)是引火、储火的材料,可阴燃很久,等等。”
类似的未加修饰的、原生态的、完全坦诚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呼吸、情绪、声音还在字里行间鲜活地存在着,它是胡冬林留下的一份宝贵的心灵地图。书中还留下了他对他人的感恩、对细小的人情之美的记述,这让他成为一个既能尽情拥抱自然又心怀人间烟火的人,这样的品行个性,自然也会深深渗透进他同期创作的《蘑菇课》《难忘青鼬》等生态文学作品中,让这些作品闪耀着属于他独有的光芒,引领我们走进神奇的自然,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