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风雨下西楼——读《海上中文系》-9游会

2023-01-29 08:19:38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唐宝民

在一个国家,大学无疑是人文精神荟萃的地方,而大学人文精神的兴衰,也是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晴雨表,因此,笔者经常阅读一些和大学有关的书籍,去探求人文精神兴衰的原因。

最近读到的这本《海上中文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组精选的随笔集,围绕着上海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两大中文系展开,展现了中文系师生的多个面相,尤其是几位学术大家的流风余韵,以及师生们对大学校园里人文精神失落的慨叹。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教授们的素质,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这本书就勾勒了几位老教授的风采,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极具个性的风貌。

贾植芳先生是文学大家,也是复旦大学的著名教授,他的学生陈思和高度评价了先生的坦荡:“我想说的是先生做人的坦荡。这是我从先生身上最强烈地感受到的一种品质。我们今天常常劝人走好一生的路,用‘清清白白做人’来勉励自己或者别人,但我觉得,做个坦坦荡荡的人,比做个清清白白的人,更加不容易。”陈思和讲述的另一件事,则让我们看见了贾先生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1996年,陈思和陪同先生去台湾参加学术会议,先生作报告时,有学者向大家介绍了先生苦难而高贵的人生,全场掌声雷动。面对此情此景。先生说道:“作个知识分子,总是要像耶稣那样,一代代背着十字架往前走的。”

郜元宝是蒋孔阳先生的弟子,蒋先生是一个十分随和的人,即便是对自己的学生,也礼数周到。郜元宝回忆道“总是傍晚六点左右,我们师兄弟妹几个结束两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从先生家出来,他坚持送到大门口。后来实在行走不便了,也总是送到自己家的门口,与我们揖别。先生揖别的姿势很古典,第一次见他那样隆重地施礼,惊讶得良久没有反应过来。”

在学者王彬彬的心目中,潘旭澜教授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老人,王彬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上映后,潘老师颇为义愤。他不能容忍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人如此肆无忌惮地歌颂一个臭名昭著的暴君;他不能容忍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人如此肆无忌惮地蔑视人类的共同价值。于是他放下手头的工作,写了《什么英雄》一文,对电影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让我们看到了潘老身上的血性,以及维护人类共同价值的决心。

位于丽娃河畔的华东师范大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其中文系堪称是读书人的天堂。中文系毕业的张闳认为,那是一个疯狂读书的年代,阅读仍然是一种公共的精神事务。然而,当物质消费主义和商业化的语境充斥了整个社会时,人文精神的衰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张闳用惋惜的笔调写道:“20世纪90年代初的那些日子,我和徐麟等人经常倚靠在9舍625室门口走廊的栏杆上,远眺西边天空的落日,远远可以望见长风公园的湖和树林,校园在落日的辉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种黄昏的景象恰成一个奇妙的隐喻,它象征性地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际遇,也昭示着我们所身处的生活环境……大学校园的没落前景。华东师大、丽娃河、青春、书本,一切依旧如故,一切正变得越来越好看。而大学精神却无可挽回地走向黄昏。”

吕约在《丽娃河》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在丽娃河边度过的那些日子,除了许多青春记忆之外,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至今一直没有再度与之相遇的东西:激情、创造、个性、自由、浪漫,甚至包括唯美……那时候,我们还信仰这样的词语:自由、生命力、美、 爱……仿佛他们就像师大园深夜的空气一样甘美,就像坐在对面的人一样温暖、真实、可以触摸。就像烟卷一样可以传递。”

在这样一个闷热的夏夜,当我读完这本《海上中文系》的时候,我又一次开始思考有关大学校园内人文精神失落的这个话题,进而想起了胡河清生前最喜欢的那首唐诗:“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网站地图